文森特·梵高 (Vincent van Gogh 1853—1890)生於荷蘭鄉村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,他早年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,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。他充滿幻想、愛走極端,在生活中屢遭挫折和失敗 ,最後他投身於繪畫 ,決心“在繪畫中與自己苦鬥”。他早期畫風寫實,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。1886年,他來到巴黎,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,並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作品。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巨變,他的畫 , 開始由早期的沉悶、昏暗,而變得簡潔、明亮和色彩強烈 。而當他1888年來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的時候,則已經擺脫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響,走到了與之背道而馳的境地。
此後,梵古的瘋病(有人記載是“癲癇病”)時常發作,但神志清醒時他仍然堅持作畫。1890年7月,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,年僅37歲。
這位易於激動而富於神經質的藝術家,在其短暫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傑作。他的藝術,是心靈的表現。他曾說:“作畫我並不謀求準確,我要更有力地表現我自己”,他並不關注於客觀物象的再現,而注重表現對事物的感受。亨利 · 福西隆在論述凡高時說道:“他是他時代中最熱情和最抒情的畫家。……對他來說,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、迫切性和吸引力。一切形式、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種驚人的詩意”,“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種神秘的昇華,他希望將它捕捉。這一切對他意味著是一個充滿狂熱和甜蜜的謎,他希望他的藝術能將其吞沒一切的熱情傳達給人類” 。
為了能更充分地表現內在的情感,梵古探索出一種所謂表現主義的繪畫語言。他認為:“顏色不是要達到局部的真實,而是要啟示某種激情。”在他畫中,濃重響亮的色彩對比往往達到極限。而他那富於激情的旋轉、躍動的筆觸,則使他的麥田、柏樹、星空等,有如火焰般升騰、顫動,震撼觀者的心靈.在他的畫上,強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與筆觸的交響樂中。
與梵 · 高自己看法正相反,這面孔絕非平靜,表情也絕非茫然呆滯;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堅定、專注、決不退縮。作者用旋動的冰藍色筆觸描繪出似乎在顫動的背景,背景襯托出身著中產階級上衣和坎肩、留著桔紅色頭髮和鬍鬚的畫面主公,同時畫家的面孔又出現了我們所熟悉的氣質性光彩。梵·高這幅作品的目的即是暗示自己要恢復信心。他讓泰奧把這幅畫給畢沙羅看,這表明他急切地想離開醫院,想回到畫家群體的環境中去。在同一封信中,他還寫道: “ 一個人畢竟不應該僅僅作畫,他還必須跟人見面,必須不時地調整自己的情緒,並且通過與別人的接觸給自己補充思想內容。” 梵·高把這幅作品看作自己身心復原和可以重新作畫的標誌,因此當他回到北方時,便從泰奧那裡將它取走,把它帶到了奧弗。
這幅作品感動了奧弗的加歇醫生,他想要一幅摹繪品。然而梵·高並沒有留摹繪品,不過也許是為了讓這位恩人高興,他採用這幅作品的色調和筆法風格,為醫生畫了一幅肖像。
梵·高的自畫像所表現的是現代畫家的氣質與抱負,是從畫家的立場上追求的烏托邦式的理想境界。
背景使用灰藍色的連續曲線 ,產生如旋渦般的效果 。木然的神情與變動的背景形成對比。而他的眼神,就如安東尼阿得所說的,“能把一個人穿透”一般。
梵高早期接觸社會下層,對勞動者的貧寒生活深有感觸。他受米勒影響,想當一名農民畫家。《吃土豆的人》便是他該時期的代表作。這幅畫,充分反映了凡高的社會道德感。他選擇畫那些農民,主要是因為他發現自己與這些貧窮勞動者之間,有某種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鳴。他在給其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:“我想強調,這些在燈下吃土豆的人,就是用他們這雙伸向盤子的手挖掘土地的。因此,這幅作品描述的是體力勞動者,以及他們怎樣老老實實地掙得自己的食物。”
在這幅畫上,樸實憨厚的農民一家人 ,圍坐在狹小的餐桌邊,桌上懸掛的一盞燈 ,成為畫面的焦點。昏黃的燈光灑在農民憔悴的面容上,使他們顯得突出。低矮的房頂,使屋內的空間更加顯得擁擠。灰暗的色調,給人以沉悶、壓抑的感覺。畫面構圖簡潔,形象純僕。畫家以粗拙、遒勁的筆觸,刻畫人物佈滿皺紋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軀體。背景設色稀薄淺淡,襯托出前景的人物形象。梵古自己稱這幅畫是“表現主義的誕生”。他說:“我不想使畫中的人物真實。真正的畫家畫物體,不是根據物體的實況,……而是根據自己的感受來畫的。我崇拜米開朗基羅的人物形象,儘管它們的腿太長 ,臀部太大 ” 。有人指責他這幅畫中的形象不準確 ,而他的回答是:“如果我的人物是準確的,我將感到絕望,……我就是要製造這些不準確、這些偏差,重新塑造和改變現實,是的,他們能不真實,你可以這樣說——但是比實實在在的真實更真實。”
梵高於 1888年2月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,在那裡他深深地為南方璀璨的陽光而激動。他在給埃米爾·伯納的信中表達了他的狂喜,他說:那裡的河是翠綠的,落日象熔金的煉爐,太陽是金黃色的,“ 在我眼裡,此地的鄉間,氣氛寧靜,色彩絢麗,…… 與人們在日本版畫中見到的景象一模一樣。”他強烈地愛上了遍地生長的金色向日葵。他設想用“一系列黃色”的變奏,來畫一組以黃色或藍色為背景的向日葵靜物畫,並用它們來裝飾他在阿爾的居室。他一共完成了六幅向日葵組畫。在這些畫中,他以抒情的筆調,充分展示了那些金色黃花的絢麗光彩。這幅(向日葵)作於1888年8月,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。
這不是一幅傳統的描繪自然花卉的靜物裝飾畫,而是一幅表現太陽的畫,是一首讚美陽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歡樂頌歌。畫中,那一朵朵葵花在陽光下怒放,彷佛“背景上迸發出燃燒的火焰”。正如梵古自己所說“這是愛的最強光!”
梵高表現向日葵的手法 ,也是別出心裁 ,他採用簡化的手法描繪物象,使畫面富於平面感和裝飾的意味。畫面以黃色和橙色為主調,綠色與藍色的細膩筆觸 ,勾勒出花瓣和花莖 。籽粒上的濃重色點,具有醒目的效果。那大膽恣肆、堅實有力的筆觸,以不同的走勢,在明亮、燦爛的底色上找尋不同的結構與色調,把朵朵向日葵表現得光彩奪目,動人心弦。
1889年,梵高的疯病又一次发作。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,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,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。此后,他被送人了圣雷米的疯人院。他在那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。其间,他仍然勤奋作画,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。他此时的绘画,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。在他的画上,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,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。油画《星夜》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这幅画,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。那巨大的、卷曲旋转的星云,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,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,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。对梵高来说,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。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 ,暗示着某种神性 ,让人联想到梵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: “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” 。而那巨大的,形如火焰的柏树,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,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。
在这幅画中,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、有力的颜料浆,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,而涌起阵阵旋涡。整个画面,似乎被一股汹涌、动荡的激流所吞噬。风景在发狂,山在骚动,月亮、星云在旋转,而那翻卷缭绕、直上云端的柏树,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,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。梵高在这里,并没有消极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象中。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,并且,寻找某种方式,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,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。我们在画中看见,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、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,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,产生强烈对比;那点点黄色灯光,均画成小块方形,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。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,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